2月27日,2024北京城市副中心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北京國際財富中心舉行。記者從會上了解到,今年,城市副中心將繼續保持千億投資規模,2024年實施435個項目,總投資預計6658億元、計劃完成投資1005億元。城市副中心正由“生機勃發”邁向“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”新階段,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發展樣板。

加快首兒所通州院區等項目建設
北市市通州區委常委、常務副區長王永杰介紹,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安排“千億投資重大項目”435個項目,總投資預計6658億元。2024年計劃完成投資1005億元,其中續建項目180個、新開項目184個、優先儲備項目71個。
具體來看,基礎設施領域項目231個。力爭實現東六環入地改造、廠通路、環球影城北綜合交通樞紐等項目完工,加快溫潮減河工程、軌道交通M101線一期工程、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等項目建設進度,力促春明路、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先行啟動區等項目落地開工,以基礎設施加速布局,持續拓展城市框架。
民生改善領域項目76個。力爭實現安貞醫院通州院區、路縣故城遺址工程等項目完工,加快首兒所通州院區、人大通州新校區、北苑家園中心、體育場升級改造等項目建設進度,力促工人文化宮、北京第一實驗中學、文旅區幼兒園等項目落地開工,以惠民實事為要義,持續釋放“民生溫度”。
產業領域項目128個。力爭實現北規院業務綜合樓、臺湖圖書城提升改造等項目完工,加快張灣環球奧萊小鎮、首旅總部、西工大北京研究院、清華大學通州金融發展與人才培養基地等項目建設進度,力促海昌海洋公園、宋莊青年藝術家工坊等項目落地開工,以高精尖產業“筑巢引鳳”,夯實城市經濟底盤。
推26條措施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
“我們將拿出10億元產業扶持資金,5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,50萬平方米新型產業空間,從資金支持、空間供給、營商環境、人才服務等多維度,全方位助力企業在副中心行穩致遠,共享城市副中心發展紅利。”通州區委常委、副區長吳孔安介紹,立足城市副中心產業發展新階段,今年,通州區統籌區級優質資源,開展產業支持政策完善提升工作,優化提升了“1+N”產業政策體系,制定了《關于加快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》(以下簡稱“《若干措施》”)。
《若干措施》分為6個部分,包含26條措施,主要圍繞產業集群化、創新化、生態化,提供空間、人才、金融保障等方面。其中,為加速產業集群化發展,著力強鏈固鏈,通州區將對新增產業鏈頭部企業最高按年度區域貢獻的70%給予扶持,對存量產業鏈頭部企業最高按年度區域貢獻增量部分的70%給予扶持。對產業孵化平臺,將給予連續三年每年最高1000萬元支持并提供低成本產業空間。
《若干措施》突出推動產業創新化發展,堅持科技引領。吳孔安介紹,副中心將鼓勵企業以研發促創新,按照研發投入情況,每年給予最高300萬元支持,根據成果產出績效,給予最高500萬元支持;鼓勵企業以數智促創新,對獲得“燈塔工廠”稱號、國家級“智能制造標桿企業”示范稱號、北京市“智能工廠”和“數字化車間”示范稱號的企業,給予最高300萬元支持;鼓勵企業以平臺促創新,對首次獲得國家級、市級認定的,給予最高500萬元支持;鼓勵企業以引優促創新,對新認定或新遷入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、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、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、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,最高支持300萬元;鼓勵企業以綠色促創新,全面推進企業綠色化轉型,對相關行業企業最高給予300萬元支持。
每年釋放超5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
在產業空間方面,《若干措施》也給出了實打實的保障,保持創新供給。為了讓好項目“有地可落”,副中心將加大產業空間供給,每年釋放不少于50萬平方米的功能復合新型產業空間。企業可以通過彈性出讓、長期租賃、先租后讓、租讓結合等方式獲得產業空間。依托集體土地入市及統籌利用、樓宇分割銷售等政策,多種模式為產業項目落地提供保障。
產業資金方面的保障誠意滿滿,將實現金融助力。《若干措施》明確,將積極發揮產業引導基金功能,聚焦基礎設施和“6+3”高精尖產業領域,構建“1+6+3”的產業投資矩陣。“1”即政府引導基金,“6”即六大產業子基金,“3”即三大未來產業子基金,強化細分領域產業鏈組合投資和布局。
“我們將用足用好副中心5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,支持設立重點產業子基金。同時,我們推動私募基金健康發展,給予管理人最高2000萬元資金支持。”吳孔安說。
人才政策升級為“運河英才計劃”
城市因產業而興,產業因人才而強,人才是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。為全面落實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,助力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,副中心人才政策全面升級為“運河英才計劃”。通州區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孫學偉介紹,該計劃面向在副中心工作或有意向來副中心創業的人才群體,按照運河杰出人才、運河領軍人才、運河青年人才分層次予以認定,在資金獎勵、引進落戶、人才安居、子女教育、醫療服務等方面精準給予支持。
同時,為人才發放數字化“運河英才卡”,集成政策咨詢、政務服務、金融商務、文化旅游、生活出行等各項人才服務,作為全市首家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人才服務卡,將以“智能、綠色、安全”為理念,打造多元文化融合、多維服務集成、多方資源共享的人才綜合服務平臺。此外,今年副中心將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為契機,同步啟動“通武廊”區域人才一體化服務計劃,持續推進京津冀區域人才一體化發展。
來源:北京青年報